MMA拳擊差別

MMA拳擊差別一次看懂:綜合格鬥 v.s 拳擊,誰才是擂台霸主?

綜合格鬥(MMA)拳擊(Boxing)都是極具觀賞性的格鬥運動,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MMA 允許選手使用拳擊、踢拳、摔跤、柔術等多種武術技巧,而拳擊則僅限於使用拳法。這篇文章將深入剖析 MMA 與拳擊在規則、技術、戰術等方面的差異,讓您更了解這兩項運動的獨特魅力。

出自拳願綜合格鬥賽
出自拳願綜合格鬥賽

MMA vs. 拳擊差異比較表

項目 綜合格鬥 (MMA) 拳擊 (Boxing)
場地 八角籠 擂台
回合數 3 回合 (一般) 或 5 回合 (冠軍賽) 依賽事而定,通常為 10 或 12 回合
每回合時間 5 分鐘 3 分鐘
休息時間 1 分鐘 1 分鐘
允許擊打部位 頭部、身體 (除後腦和脊椎) 頭部、身體 (腰部以上)
禁止動作 挖眼、咬人、攻擊下體、插手指、攻擊後腦和脊椎、小關節技 除拳擊技術以外的攻擊、摟抱、摔技等
判定方式 KO、TKO、降伏、判定 KO、TKO、判定
裁判人數 1 位場內裁判、3 位場外裁判 1 位場內裁判、3 位場外裁判
拳套 4 盎司或 6 盎司露指拳套 8 盎司或 10 盎司不露指拳套
允許使用的技術 拳擊、踢擊、膝擊、肘擊、摔技、地面技術 僅限拳擊技術
站立姿勢 平衡 側身
獲勝方式 KO、TKO、判定、降伏 KO、TKO、判定
訓練重點 拳擊、踢技、摔技、地面技術、柔術 拳擊、體能、反應、力量
技術複雜度 複雜 單一
學習門檻

MMA vs. 拳擊:規則差異

綜合格鬥(MMA)與拳擊(Boxing)的規則差異,直接反映了兩者在格鬥風格上的不同。MMA 追求全面性的格鬥技巧,而拳擊則專注於拳法的精湛運用。

允許使用的技巧:

  • MMA: 拳擊、踢拳、肘擊、膝擊、摔跤、地面纏鬥等。MMA 選手可以使用全身的武器來攻擊對手,包括拳頭、腳、肘、膝蓋,甚至可以使用摔跤技巧將對手帶入地面,進行地面纏鬥。這種多樣化的攻擊方式,讓 MMA 比賽充滿了變數和刺激。
  • 拳擊: 僅限於拳法,包括刺拳、直拳、勾拳、上鉤拳等。拳擊選手只能使用拳頭攻擊對手的頭部和軀幹,不能使用踢技、摔技等。這種限制讓拳擊比賽更注重拳法的技巧和戰術運用。
MMA vs. 拳擊

比賽場地:

特徵 MMA 八角籠 拳擊方形擂台
形狀 八角形 正方形
尺寸 直徑約9公尺 邊長約4.9至6.1公尺
設計目的 提供更多空間和角度變化,適合多種格鬥技巧;保護選手不跌出籠外 提供明確的比賽區域,方便判斷距離和角度;繩索提供緩衝,減少受傷風險
運動類型 MMA(綜合格鬥),包含站立打擊、摔跤和地面纏鬥 拳擊,僅限於站立拳擊
比賽結束條件 被降服、擊倒或無法繼續比賽,裁判判定技術性擊倒 被擊倒後無法繼續比賽,或裁判判定技術性擊倒
  • MMA: 通常在八角籠中進行。八角籠是一個封閉的八邊形場地,由金屬圍欄組成。這種設計可以防止選手摔出擂台,同時也為地面纏鬥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 拳擊: 在拳擊擂台上進行。拳擊擂台是一個方形的場地,由四根繩索圍繞而成。這種設計更適合站立式的拳擊比賽。
MMA vs. 拳擊比賽場地差異

比賽規則:

  • 綜合格鬥: 比賽回合數和時間限制可能有所不同,除了擊倒和積分判定外,還可以通過降服 (submission) 使對手認輸來獲勝。
  • 拳擊: 比賽分為數個回合,每回合3分鐘,回合間有1分鐘休息時間。主要以擊倒對手或積分判定勝負。

獲勝方式:

  • MMA: 擊倒(KO)、技術性擊倒(TKO)、降服(Submission)、裁判判定。MMA 比賽的獲勝方式更多樣化,除了擊倒對手外,還可以透過降服技巧迫使對手投降,或是通過裁判判定來決定勝負。
  • 拳擊: 擊倒(KO)、技術性擊倒(TKO)、裁判判定。拳擊比賽的獲勝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依靠擊倒對手或在回合結束後獲得裁判的判定。

其他差異:

  • 回合數: 拳擊比賽通常為10-12回合,而綜合格鬥比賽通常為3-5回合。
  • 比賽時間: 每回合拳擊比賽通常為3分鐘,而綜合格鬥比賽通常為5分鐘。
  • 服裝: 拳擊運動員穿著拳擊短褲和拳擊鞋,而綜合格鬥運動員穿著綜合格鬥短褲和分指手套。

綜合格鬥與拳擊 : 技術差異

站立打擊技術

  • 拳擊: 專注於拳法,包括刺拳、直拳、勾拳、上鉤拳等。強調拳法的速度、力量、組合和防守反擊。
  • 綜合格鬥: 除了拳法外,還包括腿法(如踢擊、膝擊)、肘擊等。打擊技術更加多樣化,注重不同技術的結合運用。
站立打擊技術

摔跤與地面纏鬥技術

  • 拳擊: 不涉及摔跤和地面纏鬥技術。
  • 綜合格鬥: 包括各種摔法(如抱摔、過肩摔、單腿摔等)和地面控制技術(如騎乘、側壓、背控等)。地面纏鬥中還涉及降服技術(如關節技、絞技)。
摔跤與地面纏鬥技術

距離與節奏控制

  • 拳擊: 主要在中遠距離進行,注重距離感、步伐移動和出拳時機的把握。
  • 綜合格鬥: 距離變化更豐富,從遠距離打擊到近身纏鬥。節奏變化也更多樣,包括打擊、摔跤和地面纏鬥的轉換。
距離與節奏控制

戰術與策略

  • 拳擊: 主要依靠拳法技術和組合,通過擊打得分或擊倒對手獲勝。
  • 綜合格鬥: 戰術更為多樣,可以選擇站立打擊、摔跤或地面纏鬥,根據自身優勢和對手弱點制定相應策略。
戰術與策略

訓練重點

  • 拳擊: 強調拳法技術、速度、力量、耐力和反應能力的訓練。
  • 綜合格鬥: 需要進行全面的訓練,包括拳擊、踢拳、摔跤、巴西柔術等多種武術的訓練。

MMA 與拳擊的魅力

MMA 和拳擊雖然都是格鬥運動,但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不同喜好的觀眾。

MMA 的魅力

  • 多元化與不可預測性: MMA 融合了各種武術,選手可以運用拳、腳、肘、膝、摔、拿等多種技巧,比賽充滿變數,不到最後一刻,很難預測勝負。這種不可預測性,正是 MMA 最大的魅力之一。
  • 全面性的格鬥技術: MMA 選手需要掌握全方位的格鬥技巧,包括站立打擊、地面纏鬥、摔跤、柔術等。觀看 MMA 比賽,就像是在欣賞一場武術的綜合表演,令人目不暇給。
  • 更貼近真實的格鬥情境: MMA 比賽的規則更為開放,更接近於真實的格鬥情境。這讓 MMA 比賽更具實戰性,也更能激發觀眾的腎上腺素。
MMA 的魅力

拳擊的魅力:

  • 傳統與歷史感: 拳擊是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運動,許多傳奇拳王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觀看拳擊比賽,就像是在品味一項經典的藝術,感受歷史的積澱。
  • 技術的細膩度與精確度: 拳擊比賽雖然只允許使用拳法,但對拳法的要求極高。選手們需要精準掌握出拳時機、角度、力量,以及步法和閃躲技巧。這種技術的細膩度和精確度,是拳擊比賽的一大看點。
  • 速度與爆發力: 拳擊比賽節奏快、攻防轉換迅速,選手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和反應。這種速度與爆發力的對決,往往能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
拳擊的魅力

綜合格鬥、拳擊量級表

綜合格鬥MMA量級表

等級 男性體重 女性體重
草量級
Strawweight
× 115磅以下
(52kg以下)
蠅量級
Flyweight
116~125 磅
(53~57 kg)
115~125磅
(52kg~57kg)
雛量級
Bantamweight
126~135 磅
(57~ 61 kg)
125~135磅
(57kg~61kg)
羽量級
Featherweight
136~145 磅
(61~66 kg)
135~145磅
(61kg~65kg)
輕量級
Lightweight
146~155 磅
(66~70 kg)
×
次中量級
Welterweight
156~170 磅
(70~77 kg)
×
中量級
Middleweight
171~185 磅
(77~84 kg)
×
輕重量級
Light Heavyweight
186~205 磅
(84~93 kg)
×
重量級
Heavyweight
206~265 磅
(93~120 kg)
×

※ 綜合格鬥MMA男性、女性量級表

職業拳擊量級表(WBC標準)

等級 體重
迷你羽量級 48
最次羽量級 49
次最羽量級 50
超次最羽量級 52
最羽量級 53
超最羽量級 55
次羽量級 57
初羽量級
超次羽量級
59
羽量級 61
初次中量級
超羽量級
64
次中量級 67
初中量級
超次中量級
70
中量級 73
超中量級 76
輕重量級 79
次重量級 86
重量級 86以上

MMA vs. 拳擊風險差異

MMA和拳擊在比賽規則與技術範疇上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選手可能面臨的風險。雖然兩者都是高強度的格鬥運動,但受傷的部位、嚴重程度與長期影響卻不盡相同。

MMA 的風險

MMA由於結合了打擊、摔跤與地面技術,看似風險多元,但實際上更能分散選手所承受的壓力。

 

  • 頭部傷害較低:比賽不僅限於拳頭攻擊,選手可以透過摔跤或降服技術避免長時間承受頭部重擊。
  • 常見急性傷害:MMA中較常見的是關節扭傷、拉傷或短期的肌肉損傷,雖然比賽中會帶來劇烈疼痛,但大多能在休養後復原。
  • 規則保護:MMA比賽規則對危險性攻擊有嚴格限制(如禁止後腦或脊椎攻擊),加上裁判會迅速中止比賽,降低了長期性傷害的風險。

 

整體來說,MMA的傷害種類多,但風險分散且相對可控,長期後遺症的發生率也較低。

MMA的風險

拳擊的風險

拳擊的最大風險在於頭部。由於所有攻擊都集中在頭部與上半身,長時間累積的衝擊對健康造成的威脅極高。

 

  • 腦部損傷嚴重:拳擊手最常見的後遺症是腦震盪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可能導致記憶力下降、反應遲緩甚至情緒失控。
  • 頭部承受重複攻擊:比賽回合長、頻率高,反覆的擊打會讓腦部承受難以逆轉的傷害。
  • 上肢損傷:除了腦部,手腕、手指和肩膀也因長期出拳而容易骨折或受傷。

 

拳擊的風險集中且危險,尤其是腦部傷害帶來的長期性影響,往往在退役後才逐漸浮現,對選手的生活品質影響深遠。實際案例就證明了這一點:

 

  • 2025年日本職業拳擊就發生同一天比賽奪走兩名拳手性命的悲劇。兩名拳手在比賽中接連倒地,送醫後皆因急性硬腦膜下出血不幸去世。這類因重擊導致的腦部出血,正是拳擊中最致命的風險。

     

  • 許多拳擊規則即使選手已經倒地,只要還能起身就會繼續比賽,這導致拳擊手頭部反覆遭受重擊,傷害累積遠比想像中嚴重。相比之下,在MMA比賽中,如果選手被擊倒失去防禦能力,裁判會立即中止比賽,避免類似的悲劇發生。
 
拳擊的風險
項目 MMA風險 拳擊風險
頭部傷害 頭部攻擊較少,摔跤與地面技術減少衝擊 高度集中於頭部攻擊,長期易導致腦震盪與慢性腦部疾病(CTE)
上肢損傷 上肢可能受傷,但比例低於拳擊 拳頭、手腕、肩膀因反覆出拳承受巨大壓力,常見骨折與拉傷
關節與肌肉傷害 關節鎖、柔術常造成扭傷、脫臼,但通常可在休養後復原 較少發生,因攻擊範圍單一
長期影響 傷害多為急性,較少留下永久性後遺症 頭部反覆撞擊帶來不可逆後果,對退役後生活有嚴重影響
整體風險評估 傷害種類多,但分散且相對可控 危險性集中、長期後遺症風險高

常見問答 Q&A

MMA和拳擊最大的差別在於比賽規則和技術範疇。拳擊專注於用拳頭進行打擊,選手只能攻擊對方的上半身,並且比賽規則較為簡單,主要依賴速度和力量。而MMA則是綜合格鬥,選手不僅能使用拳擊,還可以進行踢擊、摔跤、柔術等多種技術,這使得MMA的比賽規則更加寬鬆,選手的技能要求也更為多樣。

拳擊的風險明顯更高,尤其是對於頭部的衝擊。長期進行拳擊比賽的選手容易遭受腦震盪和慢性創傷性腦病變,這些問題可能會對選手的長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相比之下,MMA選手的頭部衝擊風險較低,因為比賽中包含摔跤和地面技術,選手能透過這些技術來減少對頭部的攻擊。

拳擊的訓練專注於打擊技巧和耐力,選手的訓練較為單一,強調拳速、爆發力和反應速度。而MMA的訓練則更為全面,選手需要在多種技術領域中訓練,如拳擊、踢擊、摔跤、柔術等。MMA選手的訓練強度更大,需要在站立、摔跤和地面技術上都有足夠的實力。

是的,MMA選手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格鬥技能,這使得他們的能力更加全面。除了打擊技術,MMA選手還需要掌握摔跤和地面技術,這些技能讓他們在面對各種情境時能夠靈活應對。相比之下,拳擊選手專注於一種技術,因此他們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較為局限。

MMA之所以被認為是更全面的格鬥運動,是因為它融合了多種格鬥技術,包括拳擊、踢擊、摔跤和柔術等,選手不僅要在站立打擊中占有優勢,還需要在地面技術上擁有競爭力。這樣的綜合要求讓MMA選手需要具備更全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精通某一種格鬥技巧。

總結

MMA和拳擊雖然同為格鬥運動,但魅力截然不同。拳擊專注於純粹的打擊技術與耐力挑戰,雖然伴隨較高風險,卻深受熱愛擊打藝術的人青睞;MMA則以多元技術見長,融合打擊、摔跤與地面纏鬥,要求選手具備全面能力,展現出更真實且多樣的格鬥風貌。

 

在台灣,拳願不僅推動MMA的發展,提供舞台讓選手展現實力,更透過社群平台分享教學資源,讓更多人能深入了解並學習這項運動。而拳願明星格鬥賽作為首創的素人格鬥賽事,致力於推廣MMA文化,無論是新手還是老手,只要懷抱對格鬥的熱情,都能在這裡找到挑戰自我、展現力量的機會。

拳願明星格鬥賽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

➢ 平均每 3 個月舉辦一次大型賽事,固定於週六舉辦。

第 21 屆拳願明星格鬥賽
➢初選賽:2024 年 08 月 03 日
➢ 準決賽:2024 年 10 月 12 日

活動地點

➢ 拳願明星格鬥賽在台灣北中南巡迴舉辦,觸及全台灣的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