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是什麼

MMA是什麼?與UFC又有什麼差異?一篇帶您快速了解!

你是不是也曾在看格鬥比賽時,聽到有人提到 MMA,又有人說 UFC,結果愈聽愈糊塗,完全無法搞懂MMA UFC 差別在哪裡,其實 MMA(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鬥)是一種運動,而 UFC 則是全球最知名的賽事品牌。截至 2025 年,MMA 的熱潮已經蔓延全球,UFC 在社群媒體上吸引了超過 3 億名追蹤者,還推動亞洲與台灣的賽事蓬勃發展,例如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今天就要陪你輕鬆搞懂兩者的差別,順便看看最新的比賽趨勢!

MMA是什麼?MMA UFC 差別在哪裏

MMA(Mixed Martial Arts)

MMA(Mixed Martial Arts),中文譯為綜合格鬥,是一種允許使用多種武術技巧進行對抗的競技運動,融合了多種格鬥技巧和技術,包括拳擊、柔道、柔術、泰拳、摔跤等截至 2025 年,已經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格鬥運動之一,並將在 2026 年亞運正式登場。

MMA 選手可以在比賽中使用拳擊、踢腿、摔跤、巴西柔術等技術來擊敗對手。MMA 比賽的勝利方式多樣,包括擊倒 (KO)、降服和裁判判定。MMA比賽通常在一個八角形的籠子裡進行,稱為八角籠,這種場地能保護選手,又讓觀眾能清楚欣賞比賽過程,因此成為國際標準。

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

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中文譯為終極格鬥錦標賽,是世界上最頂級的 MMA 賽事之一, 於 1993 年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成立,旨在舉辦無限制規則的格鬥比賽。

 

近年來 UFC 透過與 PFL / Bellator 等組織的合作,以及串流平台轉播,讓比賽覆蓋超過 170 個國家,社群追蹤人數也突破 3 億,成功推動 MMA 進入主流體育市場。

 

簡而言之,MMA 是一種運動,而 UFC 是這項運動的一個賽事組織。以下表格總結了 MMA 和 UFC 之間的主要區別:

特點 MMA(綜合格鬥) UFC
性質 一種結合多種武術與格鬥技術的運動 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 MMA 賽事組織
範圍 泛指所有綜合格鬥比賽 UFC 官方舉辦的專屬賽事
起源/成立 1990 年代初期逐漸成形 1993 年於美國成立
代表地區 全球(含地方賽事,如台灣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 以美國為中心,賽事遍佈全球
觀眾規模 亞運新項目,觀眾人數持續成長 全球串流與電視轉播,社群追蹤超過 3 億

MMA綜合格鬥賽事有哪些?

綜合格鬥(MMA)是一項結合多種武術技巧的競技運動,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廣泛的觀眾群。MMA賽事由各個賽事組織舉辦,在世界各地進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MMA賽事組織:

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

UFC 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 MMA 賽事品牌。自 1993 年於美國創立以來,UFC 不斷推動規則標準化,讓 MMA 從「無限制格鬥」演變為今日受大眾歡迎的專業運動。近年 UFC 透過 Fight Pass 串流服務與 Amazon Prime 合作,讓比賽覆蓋 170 多個國家,社群追蹤人數突破 3 億。它擁有最多世界冠軍與重量級明星選手,也是許多選手夢寐以求的最高舞台。

※ 出自UFC賽事YT官方

Bellator MMA

Bellator MMA 創立於 2008 年,是北美第二大 MMA 品牌,以「巡迴賽事 + 地區挑戰」模式聞名。2023 年 Bellator 被 PFL 併購,雙方自 2024 年起以「PFL × Bellator」名義共同舉辦賽季與冠軍戰,保留 Bellator 原本的品牌魅力,同時讓選手能跨平台挑戰,擴大曝光與獎金機會。

※ 出自 Bellator MMA YT官方

ONE Championship

ONE Championship 於 2011 年成立於新加坡,聚焦亞洲市場,強調「尊重、榮耀」的武術文化。除了 MMA,ONE 也舉辦泰拳、踢拳、Submission Grappling,甚至「混合規則賽」,讓不同流派在同場較量。近年 ONE 與 Amazon Prime、YouTube 合作,讓比賽在全球即時播出,同時積極舉辦泰國、馬來西亞、卡達等地的現場賽事,增強亞洲格鬥版圖。

※ 出自 ONE Championship YT官方

PFL(Professional Fighters League)

PFL 成立於 2018 年,以「季賽 → 季後賽 → 百萬美元冠軍賽」的獨特賽制快速崛起,強調「公平積分」與「體育聯盟」概念,PFL 2023 年收購 Bellator,擴大選手名單與賽程,並計畫推出「PFL Europe」與「PFL MENA」等地區聯盟,讓更多地區選手能參與國際賽事。

※ 出自 PFL YT官方

Rizin Fighting Federation

Rizin 於 2015 年在日本成立,延續 Pride FC 的華麗舞台與跨界對戰傳統。Rizin 以新年或黃金週的「超大型賽事」聞名,常邀請 UFC 或 Bellator 冠軍參與特別對決,並舉辦踢拳、摔跤等多元比賽,是日本格鬥文化的代表。

※ 出自 Rizin Fighting Federation YT官方

Cage Warriors

Cage Warriors 是 2001 年成立的英國賽事組織,定位為「歐洲新秀的搖籃」。許多 UFC 冠軍(如 Conor McGregor)都曾在 Cage Warriors 奠定基礎。該組織注重培養潛力選手,並與歐洲各地的體育館合作,舉辦培訓型賽事,幫助選手邁向更高殿堂。

※ 出自 Cage Warriors YT官方

Invicta FC

Invicta FC 是全球唯一專為女性選手設立的 MMA 賽事組織,成立於 2012 年,致力於提供女性選手完整的比賽舞台與轉播資源。Invicta FC 不僅讓女性格鬥運動獲得關注,也與 UFC 建立「選手直通」合作管道,許多女子冠軍在這裡嶄露頭角後登上 UFC。

※ 出自 Invicta FC YT官方

KSW (Konfrontacja Sztuk Walki)

KSW 是波蘭最大、歐洲最具娛樂效果的 MMA 組織,成立於 2004 年。KSW 賽事風格接近「電視秀 + 體育比賽」,注重舞台燈光與現場氣氛,同時積極開發中東市場。它是歐洲選手進入國際舞台的重要跳板。

※ 出自KSW YT官方

除了上述主流組織,還有許多地區性或新興品牌同樣活躍,例如:

 

  • ACA(Absolute Championship Akhmat):東歐、俄羅斯市場的重要賽事。

  • Road FC:韓國本土的代表性 MMA 平台。

  • Brave CF:巴林成立的中東品牌,快速崛起於阿拉伯地區。

  • Kunlun Fight:中國結合踢拳與 MMA 的綜合格鬥品牌。

  •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台灣首創合法 MMA 平台,提供本地選手安全且規範化的舞台。

 

隨著 MMA 的全球化,更多選手與組織正持續加入,讓這項運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樣貌與專業水準。

MMA的基本規則

MMA格鬥基本規則會因不同的主辦方和地區而有所差異,但大多數組織遵循一些基本的規則框架。以下是一些普遍的MMA規則:

1. 比賽區域

  • 主流為八角籠(Octagon),常見直徑約 30 呎(≈9.1 m),也有較小尺寸或方形/圓形籠。

  • 少數採拳擊擂台(如日本/部分亞洲賽事)。擂台與籠在邊界攻防、摔落安全性上體感不同。

  • 地墊需防滑、具緩衝;圍網/繩索與轉角需覆蓋防護。

2. 比賽裝備與服裝

  • 手套:選手必須配戴4-6盎司的MMA手套,用來保護手部同時允許擒拿和其他技術的施展,賽前需官方檢查與封帶(hand wraps)。
  • 護具:強制護齒;男性護檔;業餘賽可能要求護脛/護踝。

  • 服裝:男選手短褲;女選手運動上衣+短褲。不得穿鞋(少數醫療例外)。

  • 安全檢查:指甲修剪、不得配戴飾品;凡士林僅限場邊 cutman 少量塗抹臉部;禁止「上油」增加滑度。

3. 禁止行為

  • 戳眼、咬、扯髮、抓喉/攻擊氣管、抓小關節(扭單根手指/腳趾)。

  • 襲擊性器官;以頭撞擊;打擊後腦/脊椎(兔子拳)。

  • 踩踏頭部、足球踢頭(多數統一規則禁止)。

  • 12–6 直肘(從上往下、像鐘面 12 點 → 6 點的方向,用肘尖直擊對手):近年在部分地區放寬,但是否允許依主辦單位與監管採用版本為準。

  • 踢擊/膝擊頭部。

  • 抓籠網、抓對手手套/短褲、故意將對手拋出場地、蓄意消極拖延或不體育行為。

 

如果發生以上情況,就會進行以下處置:口頭警告 → 扣點 → 失格(DQ);嚴重犯規可直接 DQ。

4. 勝負判定

比賽的勝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判定:

  • 技術擊倒(TKO):裁判認為選手一方因傷勢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比賽而判決其輸掉比賽。
  • 擊倒(KO):選手被擊打至失去意識而判負。
  • 提交(Submission):一方選手拍打地面或言語表示投降而判負。
  • 裁判或醫生的停止比賽:裁判或醫生認為比賽一方因傷勢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比賽而判決其輸掉比賽。
  • 判分勝出(Decision):在比賽時間結束後,由裁判根據點數決定勝負。
  • 判分勝出(Decision):在比賽時間結束後,由裁判根據點數決定勝負。
  • 技術判定/技術平局:非故意犯規造成比賽無法繼續且達到規定回合數時,改看計分。

  • 無效比賽(No Contest):早段無法繼續且無勝負依據。

  • 角落終止:角營可示意終止(常見為「丟毛巾」或與裁判/醫師表達)。

5. 比賽時間

  • 職業賽:常見 3 回合 × 每回合 5 分鐘;主賽/冠軍戰 5 回合;回合間休息 1 分鐘。

  • 業餘與素人賽可能採較短回合(例如 3 分鐘)以提升安全性。

  • 少數品牌/錦標賽有特別賽制(加賽回合、積分制等)。

6.地面戰規則

在MMA比賽中,允許在地面使用各種技巧,包括關節技、絞技和地面打擊。選手可以使用腿部攻擊對手的身體和腿部,但在多數組織中,當對手的膝蓋接觸地面時禁止對頭部進行踢擊。

 

地面技:允許關節技、絞技、地面打擊;可踢擊身體與腿部。

 

grounded 定義(概念化說明,實際依採用版本):

  • 多數北美採「除雙腳外的身體部位(如膝、臀、背)著地」才視為 grounded;僅單手觸地 在許多地區已不再自動構成 grounded
  • 對頭部的踢/膝多數禁止;身體/腿部通常允許。

7. 其他注意事項

  • 不同的MMA賽事組織可能在規則上略有不同。
  • 比賽前,選手將接受詳細的體檢和稱重。
  • 比賽過程中,由裁判負責維持比賽秩序和判罰違規行為。

MMA常見體技有哪些?

在MMA(綜合格鬥)比賽中,選手需要熟練掌握這些技巧中的多種組合,以便在面對不同對手和戰鬥情況時能夠靈活應對。這些技巧的有效結合和應用是MMA成功的關鍵。下面是這些類別中的一些常見技巧:

打擊技

打擊技是 MMA 中最常見、也最直接的攻擊手段,重點在於創造破口並累積傷害

 

  • 拳擊(Boxing)

    • 基礎:直拳、勾拳、上鉤拳、刺拳步法。

    • 優勢:距離控制與連擊速度佳,是許多選手建立組合技的核心。

    • 例子:Alexander Volkanovski 擅長利用刺拳與直拳壓制距離。

 

  • 泰拳(Muay Thai)

    • 特色:允許肘擊、膝擊、低掃腿,在貼身抱頸(Clinch)時可快速製造大量傷害。

    • 例子:Joanna Jędrzejczyk 的肘膝連擊是女子量級經典打法。

 

  • 踢拳 & 空手道元素

    • 偏向中長距離,以靈活踢擊、側踢、轉身踢破壞節奏。

    • 例子:Stephen Thompson 以空手道步法與前踢創造角度。

擒拿技

擒拿技是 MMA 中用於控制對手的技巧,目標是奪取主導位置或將對手摔倒,為地面攻勢鋪路

 

  • 摔跤(Wrestling)

    • 單/雙腿抱摔、貼身過肩摔、反手抱腰。

    • 例子:Khabib Nurmagomedov 的壓制與鏈式摔跤堪稱範本。

 

  • 柔道(Judo)

    • 以投摔、絆倒見長,如大外刈、橫腰摔。

    • 例子:Ronda Rousey 的腰投+地面過渡,讓柔道在女子 MMA 佔有一席之地。

 

  • 桑搏(Sambo)

    • 結合摔跤與降服技,爆發力強,常用於俄系選手。

    • 例子:Islam Makhachev 將桑搏與巴西柔術融會貫通。

地面技術

地面技術是 MMA 中用於控制和降服對手的技巧,也是控制與終結比賽的關鍵,講求位置優勢與技術細膩度

 

  • 巴西柔術(BJJ)

    • 以地面控場與降服技著稱,常見:裸絞、十字固、三角絞、腿鎖。

    • 例子:Charles Oliveira 憑藉流暢的降服連鎖成為 UFC 降服紀錄保持人。

 

  • 地面打擊(Ground & Pound)

    • 在上位位置(騎乘、半防守)壓制對手,同時發動拳擊或肘擊迫使裁判終止比賽。

    • 例子:Georges St-Pierre 對 Matt Hughes 展示了典型地面打擊戰術。

防守技術

在 MMA 中,防守不僅是「避免被打中」那麼簡單,更是建立反擊與主動權的起點。一名頂尖選手往往能把防守化為攻勢,甚至用防守動作逼迫對手犯錯。常見的防守技巧包含:

 

  • 站立防守(Striking Defense)

    • 頭部移動(Head Movement):閃躲直拳、勾拳,上身擺動減少被擊中的機率。

    • 格擋 / 封阻(Blocking & Parrying):手臂與前臂阻擋攻擊,或順勢把拳引開。

    • 步法與角度(Footwork & Angles):透過側移、後撤或反向步伐創造空間,讓對手落空。

  • 摔跤防守(Takedown Defense)

    • Sprawl(踏步壓制):當對手撲摔時,將雙腳迅速往後伸、臀部壓低,讓對手背負全身重量。

    • 下勾手反制(Underhook / Whizzer):控制對手手臂或肩膀,使其無法完成摔跤動作。

    • 圍籠防守:在籠邊利用支撐點與臀部壓力阻擋對手抱摔。

 

 

  • 地面防守(Ground Defense)
    • 護衛(Guard)與半護衛(Half Guard):利用雙腿建立防線,減少對手地面打擊空間。

    • 蝴蝶護衛(Butterfly Guard)與橋式翻身(Bridge & Roll):在被壓制時創造脫逃或反轉契機。

    • 降服防守:熟悉對手可能的降服技(裸絞、手臂鎖等),及早壓制或抽手避免被困。

       

5 個常見的 MMA 體技組合

MMA 選手需要根據自己的體型、力量、速度和柔韌性等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技進行訓練。在比賽中,選手需要靈活運用多種體技的組合,才能在面對不同對手和戰鬥情況時取得勝利,以下是一些常見的 MMA 體技組合:

 

打擊 → 假摔 → 真摔 → 地面控制 → 降服這是「摔跤+柔術」經典連段,適合地面技強的選手。

  1. 站立用刺拳 + 低掃腿 牽制距離,測試對手反應。
  2. 佯裝下潛抱摔,引誘對手放低重心。
  3. 迅速切入雙腿摔,將對手帶到地面。
  4. 過渡到側控或騎乘位,壓制上身。
  5. 尋找手臂空檔,完成手臂十字固裸絞終結比賽。
  6.  

打擊 → 抱頸 → 膝擊 / 短肘 → 地面打擊適合打擊型選手,以近身連擊快速結束戰鬥。

  1. 以 直拳、勾拳 逼退對手至籠邊。
  2. 進入泰拳抱頸,鎖住對手頭部。
  3. 連續施展膝擊短肘製造傷害。
  4. 當對手失去平衡或被擊倒,立刻跟進至地面。
  5. 進行 Ground & Pound,迫使裁判終止比賽。
  6.  

打擊 → 單腿抱摔 → 地面壓制 → 轉換位 → 地面打擊這是摔跤與地面打擊融合的經典「五連段」

  1. 刺拳 + 高掃腿迫使對手舉高手臂防守。
  2. 馬上切換節奏,抓住對手腳步空檔,完成單腿抱摔
  3. 落地後保持壓力,固定在半護衛位
  4. 穩定重心後,跨步取得 全騎乘位
  5. 施展連續 肘擊 / 直拳,逼迫對手防守或投降。
  6.  

打擊 → 高位抱腰 → Suplex → 馬上鎖背 → 裸絞高爆發選手的「瞬殺型」連段,適合體能與抓力強的人

  1. 透過組合拳削弱對手防守。
  2. 趁對手重心過高,切入 高位抱腰
  3. 完成 Suplex(後拋摔),讓對手背部著地。
  4. 不給喘息機會,立刻奪取背後控制
  5. 繫好腰帶位後施展裸絞,結束比賽。
  6.  

打擊 → 低掃腿 → 假動作 → 過頂拳 → 抱摔 → 騎乘肘擊這種「假 → 真」連段考驗選手的判斷與節奏控制。

  1. 開場用低掃腿破壞對手站姿。
  2. 假裝要抱摔,逼迫對手壓低防守。
  3. 立刻接上過頂拳(Overhand Right) 命中頭部。
  4. 對手重心動搖時切入抱摔,取得上位。
  5. 騎乘位中連續肘擊,創造終結機會。
  6.  

MMA格鬥台灣代表賽事:FOF拳願明星格鬥賽

拳願明星格鬥賽」簡稱 : FOF (Fist of Faith)是台灣首創合法舉辦的綜合格鬥比賽,自 2021 年成立以來,已舉辦了多場精彩的賽事,吸引了無數熱愛格鬥的觀眾和選手參與。

拳願明星格鬥賽的特色

  • 為素人提供平台:拳願明星格鬥賽不僅面向專業選手,也歡迎素人報名參賽,為所有懷揣格鬥夢想的選手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
  • 安全、公平的比賽環境:拳願明星格鬥賽採用國家級裁判和精確的年齡和體重配對制度,確保比賽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 多樣化的格鬥項目:拳願明星格鬥賽涵蓋 MMA、拳擊、泰拳等多種格鬥項目,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觀賽體驗。
  • 熱血沸騰的比賽氛圍:拳願明星格鬥賽的比賽節奏快、對抗激烈,現場氣氛熱血沸騰,在社交媒體上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FOF 與國際 MMA 賽事的差異

比較項目 FOF MMA
規則 使用國際專業賽事規章守則 根據主辦機構而有所不同
選手 素人符合資格皆可參加 來自全球不同的格鬥背景
場地 多樣,可以是環形、擂台或八角形 多樣,可以是環形或八角形
票價 較低,約新台幣 800 元至 3999 元 較高,以 UFC 為例約新台幣 6150 元至 75150 元
獎金 較低 非常高

※ FOF 與國際 MMA 賽事的差異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的意義

拳願明星格鬥賽的出現,不僅為台灣的格鬥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更多人提供了參與格鬥運動的機會。在拳願明星格鬥賽的舞台上,選手們可以盡情揮灑汗水,展現自己的格鬥技巧和精神風貌。

相信在未來,拳願明星格鬥賽將會繼續發展壯大,為台灣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格鬥選手,並將台灣的格鬥運動推向國際舞台。詳細相關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報名訊息格鬥賽事規章可點選連結查看。

 

如何參加FOF拳願明星格鬥賽?

如有意參加拳願明星素人格鬥賽事可以直接填寫報名表,或透過以下資訊聯絡主辦方或 :

 

如果您是 MMA 愛好者,那麼您一定不要錯過在台灣舉辦的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

無論您是作為參賽者還是觀眾,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都是您體驗綜合格鬥魅力的絕佳機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了解 MMA 和 UFC 的區別,以及台灣的 MMA 賽事。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拳願明星格鬥賽的資訊,請查看關於拳願或關注拳願社群媒體。您將能獲得最新的賽事預告、選手介紹、比賽結果等資訊,與我們一同見證台灣綜合格鬥的蓬勃發展!

常見問答 Q&A

MMA(綜合格鬥)是一種融合拳擊、摔跤、柔術等技巧的運動;UFC 則是全球最大、最知名的 MMA 賽事品牌。可以把 MMA 想成整個運動,UFC 是舉辦比賽的公司,像「籃球」與「NBA」的關係。

比賽通常是三到五回合,每回合五分鐘,中間休息一分鐘。禁止戳眼、咬人、打擊後腦或脊椎,多數情況下也不能對倒地對手頭部施以膝擊。勝負方式包括 KO、TKO、降服或判分;部分地區允許「12–6 直肘」,但要看規則版本。

高水準的比賽常見「連續技」:先用拳腳試探,接著假裝要摔再出重拳,趁對手失衡完成抱摔,落地後壓制或直接打擊終結。這種打擊、摔跤、地面攻防串在一起的節奏,是 MMA 最大的看點。

不需要,很多人是零基礎開始。道館通常會同時安排打擊與地面課程,慢慢讓學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線,只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循序漸進,就能安全學會。

有的,像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就是台灣的代表賽事。除了職業組,也有素人賽,參加前要先受訓並通過體檢與簡單規則測驗,確保安全再上場。

總結

MMA 是一項結合拳擊、摔跤、柔術等技術的格鬥運動,而 UFC 則是最知名的國際賽事品牌。全球還有 PFL、ONE、Rizin、KSW 等多個組織,台灣也有 FOF 拳願明星格鬥賽,為選手與愛好者打造安全合法的舞台。想更看懂比賽,可以先熟悉基本規則與連續技的概念;若想親自體驗,建議在專業場館接受訓練,再循序漸進地挑戰實戰。MMA 的魅力就在於多元技術的流暢銜接與不斷進化,無論是觀賽還是參與,都能感受到這項運動的張力與樂趣。

拳願明星格鬥賽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

➢ 平均每 3 個月舉辦一次大型賽事,固定於週六舉辦。

第 21 屆拳願明星格鬥賽
➢初選賽:2024 年 08 月 03 日
➢ 準決賽:2024 年 10 月 12 日

活動地點

➢ 拳願明星格鬥賽在台灣北中南巡迴舉辦,觸及全台灣的客群。